從改革開放至今,楊安鎮與調味品已有40年的不解之緣。目前楊安鎮的稅收95%來自調味品的貿易、生產和深加工,全鎮5萬余人近三分之二人口從事與調味品相關的行業,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。
“楊安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,那時曾是楊家將屯兵的地方。”楊安鎮是以香辛料為基礎集貿易、生產、深加工、出口為一體的調味品集散地,前后經過四個階段共40多年的發展歷史:
第一階段,原始貿易期。上世紀70年代后期,即1976~1977年,在計劃經濟、掙工分年代,以杜占臣為首的第一代調味人偶然發現,將辣椒加工成辣椒面出售能夠獲利,后來又擴展到“十三香”等品類。隨著改革開放,這些首先跑市場的人成為村集體的業務員,自然也是首先富起來的第一代調味品人。
第二階段,繁榮期。1980年到1995年,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經濟發展的利好政策,有著商貿基因的楊安鎮人更是如魚得水。1992年,楊安鎮政府在省道邊以民宿為基礎,建造了擁有700多家門店的調味品原料市場。在交易旺季,交易品類有600多種,每天進出的大貨車有40~50輛。可以說,當時楊安鎮掌控著全國八角、胡椒的市場行情。
第三階段,轉型期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、規范,到90年代后期,經過近20年的市場洗禮,楊安鎮的調味品市場已經十分成熟,這時一部分調味品人走出楊安鎮,走向北京、廣西、海南等全國市場,像北京新發地、廣西玉林等調味品市場,近四成從業者都是樂陵和楊安鎮人;大部分人則留在楊安鎮,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發展,形成了貿易、制作、加工一條龍產業鏈。
第四階段,高速發展期。2000年至今,楊安鎮登記在冊的工商業戶發展為2000多家,深加工企業達253家,規模以上企業有52家,具有出口資格的有13家,形成了具有八大類200多個品種,賣全國、賣全球,年交易量達100億的山東省調味品特色鎮。
楊安鎮從原來一家一戶的調味品家庭式作坊,到現在形成加工、制作、生產、貿易、批發一條龍產業鏈。
經過幾代楊安調料人的不懈努力,時至今日,楊安鎮已聚集了像飛達這樣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像云海、龍盛等7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楊安鎮也因此在201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“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”,2017年獲“山東省首批調味品特色鎮”。
調味品是樂陵的七大產業之一,另外六大產業包括五金機械裝備、食品加工、汽車零部件、新能源汽車、體育、精細化工等。實際上,楊安鎮的香辛料占長江以北50%以上的市場份額。
目前楊安鎮調味品企業發展到現在主要分為四大類:
第一類,像“飛達”“天宇”這樣的外向型企業,主要做國外業務。飛達的黃金椒,口味偏酸和辣,非常符合國外消費者的口味。
第二類,像“龐大”、“樂暢”“華暢”“樂家客”等小包裝為主的企業,直接面對老百姓,產品全部進入國內各大型商超,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通過商超進行銷售。
第三類,做食品工業的,像“金源”“山東海天”“騰達”,他們面對工業客戶,直接對接“康師傅”“統一”“雨潤”“雙匯”等大型企業。
第四類,做中輕個體化,企業有“神廚”、“華暢”、“祥瑞”,他們直接面向的是餐飲行業,包括餐飲連鎖以及旅游行業。
|